骑马与砍杀风云三国怎么加入董卓国
骑马与砍杀风云三国加入董卓国,不用主动,你声望高了,有国王会主动找你,如果你要选择国家加入的话,拒绝对方然后自己找喜欢的国王要求加入就行了
历史上有哪些没节操的人
历史上没节操的人其实挺多的,还别不信,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脸厚心黑,带着这种发展的眼光在看看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,有木有一丝丝顿悟,原来我们离成功就差了那么几毫米厚!
我也不拿这些大牛人开涮了,也给其他人一点点机会。
首先第一位,就是三国武力值巅峰的吕布。
吕布本身姓吕,父亲早逝,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。丁原待他不薄,倚为股肱。然而,吕布见利忘义,寡情负恩。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,一千两黄金,数十颗明珠,一条玉带,便令吕布动了心,杀了丁原,取其首级,投降董卓,拜为义父。天下第一好汉卖身投靠,使奸贼董卓如虎添翼,更加飞扬跋扈起来。
为诛灭董卓,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,设下连环计,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,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。“风仪亭”一折,父子的矛盾加深了。董卓无情,竟向吕布掷戟。而这个吕布,为了一名歌伎,也不惜与义父反目,杀了董卓,夺回貂蝉。这便是“三姓家奴”的真面目,如此坑爹之人只怕也是没谁了,节操真真是碎了一地。
第二位,就是受胯下之辱的韩信。
项羽兵败后,他的逃亡将领钟离眛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,就投奔了韩信。刘邦记恨钟离眛,听说他在楚国,就下令楚王逮捕他。刘邦将到楚国时,韩信打算起兵谋反,但又认为自己无罪;想去谒见刘邦,又怕被擒。
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:“杀 了钟离眛去谒见汉高祖,高祖必定高兴,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。”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眛商议,钟离眛说:“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,是因为我在你这里,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,我今天死,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。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。”结果钟离眛而亡。
后高祖并没有杀韩信,只是将韩信贬为淮阴侯,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,最终还是起兵反叛。但被他的弟弟上书告变,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。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,又怕他不肯就范,就和萧何谋划,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,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,列侯群臣都来祝贺。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,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。
对君王不仁,对朋友不义,韩信虽是大将之才但仍无法掩盖他性格的缺陷。
第三位,就是北宋政坛上如雷贯耳的大牛,著名的“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”的司马光。
司马光修的一部《资治通鉴》是文化史上的不朽经典,但这只是他对历史做出的贡献,但就他自身而言,只是把《资治通鉴》当作了捞取政治资本的筹码。
他一度受命“知永兴军”,拼命反对“新法”的他,到了当地就愤怒开炮,大骂“唯青苗助役为陕西之患。”且把这些“新法”祸国殃民的场景,说得有鼻子有眼,却把宋神宗气得哭笑不得:这“青苗助役”法还只是个构思,根本就还没实行呢?
如此“为骂而骂”的风格,作为文人,顶多是个笑话,作为大权在手的政治家,后果也可以想。
待到一生矢志变法的宋神宗与世长辞,憋屈了多年的司马光风光拜相,在太后的撑腰下大权在手。他这“毛病”也到了巅峰,当年还只是“为骂而骂”,这下却是“为反对而反对”。只要是“新法”支持的政策,别管效果好坏,犯在他手里说砍就砍。“青苗法”“免役法”等新法说砍就砍,曾造就大宋“戎具精劲”的军器监也被废除,甚至,就连大宋将士浴血收复的西北国土,也被他大手一挥,几年后大片割给了西夏。
司马光 做事为怼而怼,一代名相,如此作为,也是让后辈大开眼界。
你知道的最毁三观的历史人物是谁,都做过什么事
道光年间,直隶省定兴县一个农民推倒了村里一间无人居住的破房子。
农民推倒房子,在挖土炕时从里面挖出了一具干枯萎缩的尸体。农民赶紧到当地县衙报案。县令接到报案,当即对这具干尸进行调查。经过一番调查,这具干尸是一个叫韩贵的中年男子,干尸头部被人用棍子或者钝器击打致死。
韩贵是村里的一个农民,靠打短工为生。30岁时,韩贵才娶了一个15岁的女子刘氏为妻。婚后二人生有一子,起名叫根柱。儿子出生之后,韩贵突然变得嗜酒如命,经常喝得醉醺醺的,一回到家中就肆意殴打刘氏发泄。
三年前,当地发生大旱,韩贵一家出门避难,房子就此荒废下来没人管理。如今村民发现韩贵尸体在炕灶里,却不知刘氏母子去了哪里。县令签下海捕文书,追捕捉拿刘氏母子。但是海捕文书发出去后,仍然没有一点破案线索。此案成为一桩悬案。
三年后,直隶又大旱。刘氏之兄刘财跟随流民闯关东谋生,辗转来到了奉天城中。
在奉天城内,刘财衣食无着,生活落魄形同乞丐。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,一个好心的老者收留了他。老者见他可怜,于是介绍他去城内一家杂货铺当伙计。
刘财到了杂货却发现,年轻的老板娘就是他的妹妹刘氏。刘财做梦都没想到,竟然在奉天遇到了三四年不见的妹妹,而且妹妹还开起了一家杂货铺。兄妹见面,刘氏却对哥哥相当冷漠。刘财提出能否在杂货铺打下手帮忙,不用工钱也行,只图有顿饭吃。
刘氏却不答应,她丢给刘财一吊钱,让刘财返回老家去,说杂货铺的生意只能养活她们母子,虽然刘财是舅舅,但也没有办法留住他。刘氏说罢,毫不客气地把刘财赶出了家门。
刘财被亲妹妹赶出家门,气得咬得牙齿咯咯响。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,妹妹不待见自己也没有办法。刘财回去后收拾行李准备返回直隶,临行前请老者吃饭喝酒。
刘财把自己的遭遇说给了老者听,老者也觉得非常奇怪,为何亲妹妹不待见亲哥哥。刘财说不但亲妹妹不待见他,就连亲外甥也不肯出来见面。
老者一听,问他是否确定那就是他的亲妹妹和亲外甥。刘财说此事千真万确,否则天打雷劈。老者一听马上说不对:“他们怎么是一对母子?他们是一对夫妻啊!他们生了两个儿子,还是我的老婆去接生的!”
刘财一听,顿时傻眼了。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,又怨恨妹妹不待见自己。于是他马上跑去县衙报案,奉天府尹马上立案,并提审刘氏母子。
定兴县农民韩贵,由于家贫30岁还没有娶妻。后来积攒了10两银子后终于娶到了一个妻子,这个妻子就是刘氏。当时的刘氏才15岁,刘氏同样是因为家贫才嫁给韩贵。
不到二年,刘氏就生下了一个儿子,起名为根柱。儿子出生之后,韩贵开始变得嗜酒如命,回到家里后经常殴打刘氏。韩贵经常出门打短工,一出门就是半个月才回家。韩家只有一间房屋,只有一个炕床。刘氏母子同居一室,共眠一炕。久而久之,二人竟然做出苟且之事来,俨然如夫妇一般。
刘氏被韩贵家暴,只能忍气吞声。就这样过了十六年,刘氏忍受了十六年。
一天晚上,韩贵从外地回来,他喝得醉醺醺地,又开始殴打刘氏。十六岁的根柱见状,挥舞起一根棍子朝韩贵后脑勺打去,韩贵被当场打死。韩贵被打死后,刘氏让儿子根柱挖开炕灶,把韩贵的尸体埋入了炕灶之中。韩贵尸体被埋入炕灶之后,刘氏母子二人竟然不害怕,在炕灶之上又睡了几天。
不久之后,刘氏母子跟随流民来到了奉天,母子二人辛苦攒了四五年的钱,终于盘下了一家杂货铺,日子开始过得好了起来。在奉天,刘氏母子以夫妇相称,并在几年时间里生下了两个儿子。
刘氏母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舅舅刘财竟然找上门来了。刘财因为被刘氏拒绝收留,于是报告了当地衙门。奉天府尹一番审问之下,刘氏母子暴露,案情大白。
还有一个被隐藏的:成亲之前,刘氏就与人私通。根柱不是韩贵的亲生儿子,韩贵怀疑妻子出轨,但他找不到直接证据,又舍不得休掉刘氏,所以才变得嗜酒如命,经常殴打刘氏出气。
最后,奉天府尹按律判处刘氏母子凌迟之刑。对于刘氏母子所生的两个儿子,因为二人是无辜的生命,所以并未进行严惩。死刑复核下来之后,刘氏母子被凌迟处死。
刘氏与外人私通,生下儿子根柱。根柱长大之后,又与儿子私通生了两个儿子。最后母子二人联手,杀死了丈夫韩贵。这种母子关系真是毁尽三观,刘氏母子二人真是禽兽不如,悖逆人伦。
刘氏母子虽不是什么出名的历史人物,却是有史记载的奇案人物。此案记录在清代档案之中,被当时列为一桩奇案,至今仍然引起人们热议。
人常言:人若没有廉耻,则与禽兽无异。刘氏母子的行为,真是令人毁尽三观。
古往今来,这样的案子真是令人触目惊心,少见又少见。
你知道历史上,发生过哪些恩怨分明的历史事件吗
我是萨沙,我来回答。
我觉得是陈济棠。
陈济棠是个很有意思的军阀。
陈济棠本来是广东王,是李济深的爱将。然而1929年李济深被软禁以后,陈济棠却不愿意为主子效忠,杠上开花夺去了广东的军政大权,从二号人物升级为一号人物。
随后,陈济棠在广东经营长达7年时间。
陈济棠是个颇有能力的军阀。在他的务实政策下,广东被发展为全最富裕的省份,广州也成为大城市。
我们官方是这么说的:治粤期间,陈济棠倾力于地方建设,对广东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。当时即广受好评,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。
1980年9月,同志在接见陈的儿子——陈树柏博士(美籍华人、电子学家)时说:“令尊治粤八年,确有建树。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。”
同时,陈济棠建立了10万规模的粤军,有海军和实力不俗的空军,还有一支装甲部队,堪称全国装备最好的之一。
陈济棠还有自己的兵工系统,可以自产大量武器。
然而,陈济棠却不是的对手。
明争暗斗多年,陈济棠屡屡失败。陈也曾多次派人,有一次差点就成功了,但最终还是失败。
到了1936年,陈济棠联合桂系反蒋。然而,当时日寇威逼华北,抗战的爆发已经迫在眉睫。
在这种情况下,粤军官兵不愿意打内战,纷纷转而投靠。
首先粤军空军全部飞离广东,投靠国民,随后海军也走了不少军舰。
陆军将领也按兵不动,二号人物余汉谋有样学样,在支持下将陈济棠挤走。
陈济棠在众叛亲离下,带着大批粤军经费逃到。
然而,内战是自己人打自己人,一旦外敌入侵就不同了。
抗战爆发以后,陈济棠立即转为热心。
1937年,战争全面爆发后,陈济棠由欧洲回国,任国民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,为广东起到了自己的作用。
1940年春更任国民农林部长。
陈济棠此人倒是高风亮节。抗战期间,陈济棠将当年带走的几乎所有共700万元巨款,全部拿出来捐给抗战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陈济棠是恩怨分明的一个人。
人关起门来打仗,是自己的事情;但日寇入侵,人立即就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。
其实,当时日寇不惜代价试图拉拢陈济棠成立汪伪,许诺给予一号人物的地位。
但陈济棠根本不为所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