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攻略 > 游戏攻略

百战天虫大混战好玩吗(假如白登之围未解,天下大势将会走向何方)

时间:2023-08-21 04:19:10人气:793 作者:未知

假如白登之围未解,天下大势将会走向何方

白登之围未解,天下会走向何方

首先,来看一下,白登之围是怎么回事

公元前201年,匈奴侵犯,驻守太原郡的韩王信(与韩信同名,封韩王)领兵交战,败多胜少刘邦怀疑韩王信暗通敌国,意图谋反,遂写信责备

韩王信担心被诛,就真的谋反了

前200年 ,刘邦御驾亲征,一路势如破竹,直到到达平成(今山西大同),刘邦轻敌冒进,在步兵还没有到来的时候,进攻匈奴驻扎的白登山,匈奴截断汉军步兵,将刘邦围困在白登上,经过7天7夜的激战,匈奴攻不上去,刘邦也没办法突围

之后刘邦采用陈平建议,冒顿单于的妻妾,经过妻妾劝服,再加上韩王信的没有按时会师,匈奴打开包围圈一角,让汉军撤退,自此,汉朝改变对匈奴策略,采取和亲、送礼等

其次,如果刘邦死在白登山,或者被俘虏,天下会怎么样

其实当时天下走势,还要看当时各八大异姓王的选择(张良、陈平、萧何都是谋士,没有军权,吕后势力还没有形成)

第一,楚王韩信

公元前201年,韩信被刘邦借口云梦泽游览软禁,如果刘邦出事,吕雉不及时杀了韩信,韩信必反

第二,淮南王英布

前196年起兵反汉 ,兵败被杀

第三,赵王张敖

刘邦女婿,前200年,刘邦路过赵国时,张敖执子婿礼甚恭,反遭辱骂。同年赵国国相贯高以此为由预谋刺杀刘邦没有成功,次年事发,张敖受牵连入狱,后来因为贯高说此事跟张敖没有关系,被赦免

这件事跟张敖有没有关系不去讨论单说辱骂,谁都会有怨恨,如果别人反汉,张敖应该会置之不理或是摇摆不定

第四,燕王臧荼(zang tu)、卢绾

前200年,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,臧荼因恐惧,反汉,兵败被杀(应该在白登之围前,因为白登之围是在冬天)

改封卢绾,为燕王,前196年同陈豨一起反汉,兵败逃亡匈奴

第五,梁王彭越

游击战始祖,前197年,陈豨(xi)反汉,刘邦让彭越征兵,彭越称病,只能带自己原有部将,前196年,吕雉设计彭越的门客诬告其谋反,被杀

第六,长沙王吴芮

刘邦称帝后,吴芮按张良计谋,隐藏实力,低调行事,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,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给荆王刘贾(刘邦堂兄),并安排儿子吴元,带部份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,才保住性命

八大异姓王中,韩王信是白登之围的始作俑者,韩信必反,英布、卢绾,只是将反汉提前,张敖摇摆不定,但其手下就不一定了,彭越、吴芮就算不想参与,但天下已乱,最终天下走向不好说,乱世出英雄,谁知道会不会再来个刘邦异军突起

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,就关注转发一下呗!

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,就留言讨论一下呗!

军阀混战时期,奉系军阀有多少兵力,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

奉系军阀巅峰时期的地盘不止六个省,应该是七省,二区。

1925年10月,即浙奉战争之前,奉系当时控制了七个省:直隶省、山东省、黑龙江省、奉天省、吉林省、江苏省、安徽省。

外加两个行政区:地热河特别行政区、京兆地区(北京地区)。

另外北洋时期的两个省级商埠:胶澳和淞沪也都被奉系控制。

当时奉军有20个师,40多个旅,骑兵10多个旅,炮兵2个旅,工辎各1团,总兵力达35万。 其中精锐陆军大约十多万人,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。

此外,奉军当时还有空军和海军,可谓是三军齐全。

并且,这还只是奉系的嫡系人马。如果加上当时投降奉系的仆从军(江苏、安徽、山东的地方小军阀),张作霖当时能指挥的总兵力不低于50万。

如果把奉军跟当时的其它军阀做个对比:

冯玉祥国民军——20万左右;

直系萧耀南部——不到10万;

直系孙传芳部——10万左右;

晋系阎锡山部——10万左右;

可以发现张作霖当时是真心强,奉系的实力是真心强。

奉系当时能维持如此强大的军力,要仰仗于东北当时的雄厚老底。

东北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都全面领先关内诸省,特别是重工业,占到全国重工业的70%以上。并且当时的东北还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公路网、航空网、铁路网。(全国85%的铁路都在东北)

此外,东北也是当时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,拥有东北大学、航空学校和海军学校等各类高校。

有了如此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,东北的军事底子自然是不低。当时奉军坦克、飞机和军舰一样不缺,装备还颇为先进。此外张作霖还委托杨宇霆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。

手上有钱、有人才,还能自己造武器。有这种老底做支持,张作霖想低调都很难。

不过奉系的这个巅峰时期没有维持多久。由于当时张作霖的势力扩张太快,严重威胁到了江南直系军阀。因而浙江军务督办,直系军阀孙传芳便联络了冯玉祥和苏、皖等地方军阀共同反奉,从而发生了浙奉战争。

1925年10月15日,孙传芳调集浙军4个师另6个旅向上海地区的奉军一个师发动突袭。

当时,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,数量虽然不少,但是这11个师被部署在了直隶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四个省。兵力太分散。

为了收缩兵力实施反击,张作霖便命令驻守上海的一个师撤出,结果这一撤,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。江苏地方部队(非奉系)认为奉军完蛋了,四个师立即,将奉军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师包围。由张作霖任命的江苏督军杨宇霆见势不妙,抛下部队就溜了。

杨宇霆这一溜,等于门户洞开,又是一通连锁反应。浙军与苏军乘胜北进,将奉军驻守在安徽和苏北的部队进一步向北挤压。

张作霖心有不甘,急调4个师另2个混成旅入关增援,并命张宗昌为总司令,让他率部防卫徐州。张宗昌很快就在苏北、皖北一线布防,并有效的阻滞了苏军的进攻。但由于浙军绕到了奉军的背后,打了奉军一个措手不及,张宗昌没办法,只得北撤,并向张作霖请求支援。

当时张作霖非常想支援,但由于冯玉祥派兵向直隶和山东进军,抄张宗昌的后方。张作霖害怕被冯玉祥断了后路,便下令让张宗昌撤退回山东。安徽的地方部队(非奉系)见奉军真的完蛋了,随即加入浙苏联军,一起揍奉军。

由张作霖任命的安徽督军姜登选见大势已去,便宣布辞职,从蚌埠坐火车回到了山东。

至此,浙奉战争结束。从1925年10月15日战争打响,到11月8浙苏皖联军攻占徐州。整个浙奉战争只持续了24天。

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面,奉系损失了三个精锐师,十几个仆从师,连丢江苏、安徽两省。损失非常的惨重。

然而,这并不是张作霖霉运的结束,而是他真正霉运的开始。

1925年11月23日,即奉军兵败东南后仅半个月后,郭松龄便在直隶起兵,以五个军七万人的兵力对张作霖倒戈一击。

郭松龄倒戈让张作霖想死的心都有了。之前的浙奉战争已经让他折了几万精锐,现如今郭松龄反叛,又让他折了七万精锐。奉军能打的部队就十几万人,这两次折腾,基本上把奉系所有的精锐全部赔光了。

当时比张作霖更想死的是张宗昌,因为郭松龄反奉,导致直隶门户洞开,冯玉祥二十万大军席卷直隶和平津地区。然后山东变成了一个南有孙传芳,北有冯玉祥的孤岛。张宗昌晚上睡觉都睡不好,生怕冯玉祥和孙传芳联合揍他。

不过张作霖毕竟实力雄厚,折了十几万精锐之师,他手上还有二十几万部队。在张作相和张景惠等老哥们的支持下,张作霖对郭松龄发动了。(日本关东军也有支持)

1925年底,郭松龄兵败巨流河,张作霖总算是缓了一口气。缓过气来的张作霖对冯玉祥恨之入骨,发誓要搞垮他。

1926年4月,张作霖联合吴佩孚、阎锡山、张宗昌,对冯玉祥发动了围攻。冯玉祥的势力退出了华北。

备注:吴佩孚因为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倒戈,对其恨之入骨。阎锡山因为冯玉祥占了直隶、绥远,对山西形成四面包围之势,怕他打自己。因此两人对张作霖揍冯玉祥的号召都非常积极。

奉直晋联军击退冯玉祥后,张作霖的势力范围稳定在了六个省,也就是东四省加上直隶和山东。

不过奉系的这个地盘也没稳定太久,1926年6月,广东国民北伐。北伐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从两广打到了江淮。张作霖前期对吴佩孚和孙传芳都不施以援手,导致两股势力被北伐军击溃。后期虽然出兵援救了孙传芳,也取得了一些战果,但北洋系的统治注定是大势已去了。

1928年4月7日,、李宗仁、阎锡山和冯玉祥以70万大军对张作霖的40万奉军进行了围击。两个月后,奉军全线溃败,张作霖坐火车离开北京。,他在退往沈阳途中,经皇姑屯车站时本特务炸死。

同一天,国民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,阎锡山当即就任,带着十万晋军就接管了直隶和平津地区。这是阎锡山第一次入主北京城,同时也是最后一次。

备注:阎锡山联合张作霖、吴佩孚打退冯玉祥后,他认为北洋军阀大势已去,未来一定是国民的。他便通电宣称自己有给他的密信(让他卧底北洋系,伺机响应革命军北伐的密信),宣布山西全省加入国民党,支持国民北伐。由于他是同盟会的老党员,同时他也确实有实力。所以国民当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承认了他的国民党身份。

张作霖死后,张学良接班。虽然关内的地盘全丢了,但奉军的底子还在,依然还有三十万大军。如此强大的实力,让国民都不得不拉拢张学良。

1928年底,张学良和国民达成协议,东四省宣布易帜,改挂。

实事求是的说,张学良的这次易帜,不管是从国家大义还是从奉军的利益来说,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。因为东北易帜后,奉军就不再是关内各派系的眼中钉。而由于关内各派对地盘划分不满意。因此关内军阀必然会自相残杀。这对奉系来说,是一个绝佳的东山再起的机会。

1929年,即东北易帜的第二年,关内的国民党派系果然爆发了内战。

先是和新桂系开战,李宗仁、白崇禧折了十几万大军,以及除广西老家以外的所有地盘;接着又对冯玉祥开战,冯玉祥丢了十几万大军,以及他手上唯一富庶的山东省。

李宗仁和冯玉祥连续挨揍,让阎锡山惶惶不可终日。他害怕也会揍自己,就主动拉拢李宗仁和冯玉祥,三方势力与于1930年5月进行大会战,史称“中原大战”。

在蒋阎冯李混战期间,张学良是他们四方都在积极拉拢的势力。因为和反蒋联军的实力差不多,兵力都是在七十万左右。张学良的三十万大军只要明确表示支持谁,东北军都不用真的打,另外一方肯定会主动认输。

最终,张学良在得到了给他许诺的筹码后,宣布东北军支持,并率部开进山海关,接管平津地区。反蒋联军听到消息后,瞬间崩盘。和张学良成了中原大战最后的赢家。

那么许给张学良的筹码是什么呢?说出来也很夸张:推荐张学良为中华海陆空军副总司令,并授权他代表南京节制奉、吉、黑、晋、冀、察、热、绥八省区的军政。另外,北平、天津、青岛三市也全部划归张学良管辖。

相当于说,黄河以北的地盘,全部都归张学良所有。另外,大批的奉系人物进入南京当,比如张作相、王树翰出任国府委员,张景惠任中政委兼军事参议院院长,刘尚清任中政委兼内政部长,鲍文樾任参谋部次长等。

张学良和奉系的这次胜利,这就是典型的打仗打的好,不如站队站的好。在前线差点连命都丢了,张学良没费一枪一炮,仅表了个态,就拿到了一半的胜利果实。(当时的地盘没张学良大。

王保保有多厉害

王保保“天下奇男子”的称号,是朱元璋在岭北大战后,在一次与诸将开会时说的。

一日,大会诸将,(朱元璋)问曰:“天下奇男子谁也?”皆对曰:“常遇春将不过万人,横行无敌,真奇男子。”太祖笑曰:“遇春虽人杰,吾得而臣之。吾不能臣王保保,其人奇男子也。”——《明史·扩廓帖木儿传》

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夸王保保,只要是因为三方面原因。

第一个原因是“得不到,更想要”心理。

这一点《明史》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。

朱元璋问众人:谁才是天下第一奇男子?

众人答道:已经去世的常遇春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奇人,因为他只统兵万余人,却能横行天下。

朱元璋见众人说完之后,笑着说道:常遇春虽然是人杰,但最终还是做了我的臣子,而我却始终收服不了王保保,我觉得他才是天下第一奇男子。

朱元璋觉得王保保比常遇春了不起,只是因为他没能让王保保臣服,心理不爽。这就跟现在有的人觉得“家花”不如“野花”香,是一个心态。

第二个原因是朱元璋想拉拢王保保,夸他的目的是为了“”而服务。

关于朱元璋想拉拢王保保,史籍记载非常详细。仅《明太祖实录》中就有七次。

朱元璋第一次拉拢王保保是在北伐前,当时朱元璋夸王保保英雄盖世,就连当年的唐庄宗李存勖都比不了。

合下孝切于衷勇,发于义鼓,率愤旅雪仇耻,以成父志,方其临难不挠,意气慷慨,激励三军,虽李存勖之规略莫是过,頴川为不死矣。

这么肉麻的夸,目的自然是希望王保保向大明归顺,减少徐达、常遇春北伐的阻力。

朱元璋第二次拉拢王保保,是在徐达、常遇春北伐期间,当时朱元璋把王保保比作昔日的魏武帝曹操。

意者合下不过欲挟天子令诸侯,以效魏武终移汉祚,然魏武能使公孙康擒袁尚,以服辽东,使马超疑韩遂以定关中,皇后太子如在掌握中,方能伪定中原,合下自度能垂绅搢笏,决此数事,恐皆出魏武下矣。

当时朱元璋这么说,目的自然也是希望王保保不要扶保元朝皇帝,归顺大明。

当然我们知道,王保保始终没投降,朱元璋后来又写了四封信,都被王保保拒绝。于是朱元璋就怒了,把王保保大骂一顿,说他就是一介匹夫,不是的东西。(李存勖和曹操跟着躺枪)

静观元臣依违者十假恢复为名,惟扩廓帖木儿耳,又为诸将所沮,势不能展,久不进兵,必生疑间,况其下皆四集之民,师老于外,人心离合之间,稍有不利,众必瓦解,将不过一匹夫耳,而彼尚拘吾,挠我边境,岂识时务者哉,中原数子,吾未暇与较,姑置之度外,但所念者彼土之民,尚阻兵革,未得休息也。

所以说,朱元璋夸王保保,除了得不到就是好的心理外,就是他想拉拢王保保,瓦解元朝残余势力。至于王保保是不是真比常遇春强,是不是担得起天下奇男子的称号,朱元璋并无所谓。

另外,朱元璋为了拉拢蒙古人,还曾经说过“元朝虽是戎狄,然主为正统之君将及百年,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”的话,正面表扬了元朝,承认了元朝的合法性。

但仅仅在三年前,他又说过“元以北夷入主”、“驱除胡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”、“胡虏无百年之运”等言论。

这就是所谓的,朱元璋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,宁愿相信世界上有鬼,也不要相信政治家的张嘴。尤其是朱元璋的那张嘴。

第三个原因,王保保确实很了不起。

元廷残余势力没投降明朝的人有很多,朱元璋对闲杂人等一概无视,只看重王保保,这就说明王保保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
王保保生于蒙古贵族家庭,但久居中原,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,这点和倚天屠龙记里的说法一致。元末农民起义,他跟随养父给察罕帖木儿组织义军平乱,屡战屡胜。待养父被红巾军降将后,以二十岁年纪成为元军大将,率军大破敌军,并且手刃杀父仇人祭奠养父,名震中原。

王保保当时的表现,活脱脱的就是项羽在世,不鸣则已,一鸣则霸气十足。

后来天下大乱,元朝对时局失去掌控。南方的军阀朱元璋、陈友谅、张士诚等人打得是不亦乐乎,北方的元朝太子党和元顺帝党也是暗自较劲,效忠于这两派的地方军阀彼此觊觎对方地盘,互相敌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王保保并未在元顺帝和太子间站队,而是选择割据一方,加快积累自己的实力,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阀势力。

更过分的是,他对元廷南征的命令先敷衍后无视,最后直接与北方各路拥元军阀相互打了起来,企图武力吞并自己人的地盘。这个时候的王保保显露出了乱世奸雄的一面,不顾元朝国运,全力追逐自己的野心。与昔日的袁绍、朱温无异。

当然,王保保的野心对元朝,对他自己,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。当朱元璋统一南方,誓师北伐后,王保保就倒了霉。

不过,王保保跟张良弼、李思齐等人比,对元朝还是忠诚的。当明军北伐后,他一改此前的观望态度,明确站队元顺帝。他积极驰援,率军阻击明军,虽然两次败于徐达,但也先后击败汤和、余光,成为明朝北伐的最强劲敌。当时明军除了徐达,没人敢跟王保保正面硬钢。

但即便是徐达,在洪武五年的岭北大战中也阴沟里翻了船,其不败金身为王保保所破。

当时,王保保利用徐达两胜自己的轻敌心理在漠北设伏,吸引徐达部队深入大漠,并在漠北通过伏击,斩明军万余人,赢下了北元的存亡之战,保住了元朝最后一丝命脉。

此战导致明军精锐损失惨重,其后整整八年未北伐。如果不是岭北决战,王保保勉强打败了徐达,或许历史就该改写。而岭北大战的失利也是徐达一辈子的遗憾。虽然后来蓝玉在捕鱼儿海一雪前耻,但那时的徐达已经去世三年了,王保保也去世了十多年。

总的来说,朱元璋夸王保保为奇男子。第一个原因是元末诸藩面对明军一触即溃,要么投降要么被消灭。唯独王保保转战万里,跟明军打得有来有回,能力出众;第二个原因是王保保有气节,当时有名有姓的拥元军阀大多都投降了明朝,唯独王保保不降,这让朱元璋很是敬佩。

第三个原因,是朱元璋有生之年没能招降王保保,也没能干掉王保保,出于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心理,朱元璋很不爽。

另外值得一说的是,朱元璋是非常有政治城府的人,他为了招降王保保,对王保保的养父也非常敬重。他巡视河南时,曾下谕旨派专门保护汝阳王墓,要知道汝阳王察罕帖木儿可是昔日农民军的死敌。如果他不死,朱元璋这帮人根本没戏。

不过为了拉拢王保保为己效力,朱元璋也是豁出去了。

另外,王保保的妹妹也被朱元璋许配给了秦王朱樉为正妃(赵敏原型),不过这位王妃的结果不太好。

朱元璋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怀柔王保保,但王保保钢铁直男,不为所动。

马腾不死,大汉不灭,马腾到底有多“强大”

马腾的确是一个风云人物,据说他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。马援黄沙百战,马革裹尸,“忠烈”之名远扬天下。

但到了马腾这一代时,就已经非常贫穷了。马腾年轻的时候,以卖柴火为生,他卖柴火童叟无欺,对人也非常宽厚,因此也深受喜欢。

公元187年的时候,当时凉州边郡有少数民族在作乱,同于缺兵源,于是州郡的长官就招收勇士入伍。当时年轻力壮的马腾也去应征了,由于他长得高大健壮,很得上官的喜欢。

(马腾入伍)

马腾入得军中以来,屡立军功,被升为军司马。过了不久,凉州刺史被刺杀而死,马腾联合韩遂,推举“王国”为主将,合称为“合众将军”,发动了兵乱,史称为“三辅之乱”。

189年,名将皇甫嵩等人带兵前来凉州,王国不经打,一下子就被皇甫嵩所击败。马韩二人立即王国,又推当时的阎忠为主师,阎忠惊吓交加,过了不久也死了。阎忠病死后,马韩之间互相争权也争得厉害,因此他们这一股势力也衰弱得厉害。

同年,汉灵帝死了,大将军何进急于剿灭十常侍,于是便想要借重于边陲的军阀力量。这一不小心,就拉开了东汉灭亡的序曲。何进当时想到的是董卓,董卓进京之前,曾经来拉拢过马腾,问他要不要一起同去,马腾前思后想没去成。

(董卓进京)

董卓进京之后,仗着有在手,强行废立。但最后也是在洛阳呆不下了,于是一把火烧了洛阳,退守长安。马腾得知董卓退到长安之后,他本来是想去投靠董卓的,但还没启程,董卓的干儿子吕布中了王允的美人计,把董卓给杀死了。

董卓死了之后,王允没能把握住这一次重整东汉朝廷的良机,他发出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。于是,董卓旧部李傕等人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,杀回了长安,大家都没想到吕布勇冠天下,但在精锐的西凉铁骑的冲杀之下,也不得不大败而逃。

李傕等人杀回长安掌控了政局,为了安抚马腾,于是封他为征西将军。但不久,马腾觉得李傕偏心,于是跟他起了争端。当时汉献帝也派人前来劝架,但没有人听汉献帝的。

当时朝廷中有一部份老臣特别看不起李傕,时时刻刻地想弄翻他。比如种邵、马宇、刘范等人,他们就跟马腾里应外合,但意外走漏了风声。

(李傕郭汜)

李傕派樊稠,郭汜等人迎战,马腾大败,退回凉州。李傕打败了马腾之后,又再次拉拢马腾,改封他为安狄将军。

到了194年,凉州闹饥荒,马腾再次借口到长安边讨生活为由,再次向朝廷靠拢,但被另一将领王承偷袭,马腾大败而走。

不久,李傕郭汜二人火拼,东汉朝廷在这一次的战争中,制度也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。天下终于大乱,面对形势的急剧变化,马腾和韩遂再次和好,二人结为异姓兄弟,先自保然后再观天下形势。

到了199年,曹操通过东征西讨,终于崛起,他掌握了整个东汉朝廷。对于马腾这种军阀势力,曹操采取了“打不如拉”的手段,他派钟繇前去与马腾商量,马腾思前想后,他同意接受曹操的好意,于是便派遣自己的儿子入朝为质。

(曹操在京)

官渡之战,袁曹两大势决出了胜负,袁绍大败。202年,袁绍死了,他的儿子袁尚想与马腾结盟,马腾同意了。不久,袁尚的手下大将郭援,以及匈奴单于在平阳,曹操的部下钟繇与他们交战。

同时,曹操也给了马腾下了通贴,问他站哪边的?马腾权衡利弊,觉得袁尚不可能斗得过曹操,并且袁尚等人借胡兵拢乱中原,不得人心。于是他便决定帮助曹操一方,他派遣马超以及猛将庞德驰援曹操,马超击败了郭援,庞德也亲自斩下了郭援的人头。

经此一战,曹操与马腾终于建立了战场上的友谊,他很高兴,于是上奏朝廷,封马腾为征南将军。

马腾被封为征南将之后,再加上他北防胡寇有功,并且优待士人和推荐贤才、怜悯苍生和救援百姓,他的声望也达到了最高峰。

(当时天下形势图)

因此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便将马腾和曹操进行了“脸谱化”,其中曹操为奸,马腾为忠。马腾的势力也被放大,在北方与曹操形成了既合作又分庭抗礼之势,然后又搞出了“衣带诏”事件,这就是“马腾不死,大汉不灭”的来由了。

而在历史上,马腾取得大收获,但也与他的异姓兄弟韩遂越走越远,最终绝裂。韩遂杀了马腾的一些家人,二人遂成水火不容之势。当然,这其中也不得不“阴谋论”一下曹操的制衡凉州之策。

208年,曹操封马腾为前将军,并且派遣张既向以腾传话:是非之地不可久住,还是进京为官吧。马腾迫于压力,因为只要他不同意,曹操或许就是另一套主意了,如果曹操与韩遂前后夹击,那马腾危矣。这也由不得以腾会多想,因为政治斗争向来就是如此。

马腾迫不得已,只好答应,曹操立即上表封马腾为卫尉,马超为偏将军,代替马腾统领部队,屯于原地;其子马休为奉车都尉,马铁为骑都尉,同其余家属迁往邺城。

(马腾入朝,马超在地方上掌军)

211年,曹操派钟繇和夏侯渊来张鲁,曹操统一北方之大势已经不可逆转。在这种“温水煮青蛙”的政治布局之下,马超就像是落入了一张大网之中。

马超桀骜不驯,他既不想反对曹操,但又不得不眼看着曹操一步步地落子天下;他又想维持一个地方军阀的地位,但又不得不顾虑曹操的势大。

于是在尽力挣扎之下,马超最终起兵,但被曹操所击败,马腾受累,被夷三族。一切皆由野心而起,马超确实有“不忠不孝”之嫌,这就是后来庞德果断地投降曹操的原因了。

(马腾被杀害)

马腾在东汉末年的纵横摆阖,每一步看似漫不经心,看似随波逐流,但是每一次都准确地抓住了每一个时机,最终由一个底层的小兵,进入了东汉朝廷的的高层。这种跨越军政两道的操作,可谓是经典案例的经典之作。

但说马腾不死,大汉不灭,这话就有点过分了。曹操这个人狡猾狡猾的,可谓是绝世之枭雄,能在他手底下走过两三招的也没多少个人!

文——千古

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

历史上的兵书众多,“兵书”是古汉语中的一个词汇,泛指关于战争的著述,在古代,兵书被分为兵权谋、兵形势、兵阴阳、兵技巧等类型,包括:谋略,战法,阵法,兵制,军法,兵器,训练,城守,海防,军需,将传等多方面。

从史籍记载看,《军志》《周书》可能是最早的兵书,有些史书曾提到过《黄帝兵法》《玄女兵法》等传说,多已失传,流传下来的有:

姜尚姜子牙的《六韬》老子李聃的《老子兵法》,孙武的《孙子兵法》,管仲的《管子兵法》,《范蠡兵法辑本》,吴起的《吴子兵法》,孙膑的《孙膑兵法》,尉缭的《尉缭子》等兵书。还有:

黄石公的《素书》《黄石公三略》

诸葛亮的《将苑》《便宜十六策》

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与李卫公李靖的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,赵蕤所撰的《长短经.兵权》

宋朝人许洞撰写的《虎钤经》,苏洵撰写的《权书》还有:

明朝刘基刘伯温的《百战奇略》

明未揭睻的《兵经百言》,

佚名撰的《三十六计》

蔡锷辑写的《曾胡治兵语录》等等吧。

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。”这是举世公认的兵学鼻祖孙武的一句至理名言。

太公曰: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。同天下之利者,则得天下;擅天下之利者,则失天下。天有时,地有财,能与人共之者,仁也;仁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免人之死,解人之难,救人之患,济人之急者,德也;德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与人同忧、同乐、同好、同恶者,义也;义之所在,天下赴之。凡人恶死而乐生,好德而归利,能生利者,道也;道之所在,天下归之。”这是韬略鼻祖,百代宗师姜子牙的好言相劝。

战争是人类特有的现象,是人与人、国与国的武装斗争,是血与肉的拼杀,是生与死的搏击,是存与亡的较量,是胜利与失败的决斗,为此,战争就需要智慧思辩和智谋韬略。而兵书是对战争现象的论述或记录,也是对战争成果的判断与认识。好战必亡,忘战必危,强调治国也要注重用兵,治国与用兵要紧密结合,谈用兵离不开治国,谈治国也离不开用兵,既不能穷兵黩武,又不要无兵可用、无将可遣。战争事关国家生死存亡,审时度势、随机应变、老谋深算、忤合飞钳、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,保国泰民安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CopyRight © 2020-2025 www.pzqsw.com All Right Reser 奇石软件园沪ICP备2023014488号 免责申明

声明: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